
2022年,贵州的雷女士在给母亲扫墓时,发现旁边有一个长满荒草,很久都无人祭扫的荒冢,便好心帮其清理了一番。然而,当她看清墓碑上的刻字后,肃然起敬:“我会帮你找到家人的!”
3月13日,雷女士同往常一样在贵州凯里大风洞镇墓地祭奠完母亲之后,无意间发现一座荒坟,该坟周围杂草丛生,明显很长时间没人祭拜过了。
寻常人见到无主荒坟,可能不会“管闲事”,可雷女士不同,她的父亲是一名抗战老兵,其本人也是贵州抗战老兵慰问团的志愿者。
多年经验和强烈“第六感”告诉雷女士,面前这座荒坟并不寻常。
雷女士来到荒坟前,用手扒开遮掩墓碑的荒草,又掏出手帕轻轻拂去墓碑上的尘土——果然,这是一名抗战老兵的墓。
墓碑上清楚的写着,老兵名叫梅乐三,湖北黄梅人,曾是陆军第五军二十二师部的上尉军需官,卒于1941年。
生前保家卫国,死后却无人祭扫。想到这名老兵埋葬在此八十年无人问津,雷女士心里非常难受,“或许,这位老兵的家人也在找他。”雷女士又转念一想。
回家后,雷女士联系慰问团的志愿者伙伴,说明情况,并表达了帮老兵寻亲的想法,伙伴们也非常支持和赞成。几天后,众人再次来到墓地,认真祭拜了梅乐三,抄录了他的相关信息。
很快,为“梅乐三老兵寻亲”的消息传到“老兵回家”公益项目发起人孙春龙的耳朵里。
孙春龙是陕西人,曾在《瞭望东方周刊》工作,自2011年起,孙春龙成立基金会,开始专职从事“老兵回家”公益项目。
十几年来,孙春龙和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共找到一万余名抗战老兵,其中帮助一千余名老兵成功找到家人。
虽说每天有大量的关于老兵寻亲的信息发来,但看到梅乐三老兵寻亲的消息却让孙春龙意难平。
国民革命军第五军是一支极其惨烈的部队,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昆仑关战役中,第五军以极大地牺牲惨胜日军,后又到贵州一带休整,于1942年远征缅甸,最后凯旋归国者却寥寥无几。
怀着沉重的心情,孙春龙一字一句地将梅乐三老兵的消息传到网上,很快得到了黄梅当地网友们的回应:黄梅地区的方言“老”的发音和“乐”字很像,梅乐三极有可能在家中排行老三,实际名字应为“梅老三”。
在黄梅退役军人管理部门帮助下,众人找到一位七十多岁的梅姓老人。据老人称,他小时候听家人说自己有一个爷爷,排行老三,出去当兵再也没回来。
得知这一线索,孙春龙团队立即行动起来,赶往黄梅做DNA鉴定,但遗憾的是,老人与梅乐三并没关系。
同时,这趟黄梅之行也让孙春龙的心凉了半截——梅姓在当地是大姓,像梅乐三这样的“失踪”老兵也有很多。
“既然大陆能找到的希望渺茫,不如在台湾发帖看看。”孙春龙寻思道。
在台湾志愿者的大力帮助下,很快就有台湾网友在忠烈祠找到梅乐三的牌位和档案资料。档案上不仅明确记载了梅乐三的生平,还有梅乐三儿子梅迪文的相关资料,这些发现令孙春龙惊喜万分。
1941年,梅乐三在贵州牺牲,年仅三十六岁,他的儿子梅迪文同年入伍,时年十八岁。父子二人在同一部队,父亲牺牲后,梅迪文响应号召赴缅甸作战,回国后到云南就再也没和部队联系。
线索越来越清晰,随后,孙春龙志愿者团队在云南发起寻找老兵梅乐三、梅迪文的行动。
几天后,云南一位周姓女子给孙春龙打来电话,称其认识梅迪文的女儿梅燕,并留下了她的电话。
孙春龙不敢耽搁,立即联系梅燕女士,并安排志愿者与其见面。
梅燕听说有爷爷的消息十分激动,这些年来,他们父女二人一直在寻找梅乐三的坟墓,可始终未能如愿。
2019年梅燕的父亲梅迪文抱憾离世,临终前还在喃喃着说对不起父亲梅乐三……众人听完梅燕的讲述,沉默一阵后,有人提出想继续听听两位老兵的故事。
梅乐三的家在黄梅当地是大户,他确实在家中排行老三,抗日战争爆发后,梅乐三参加国民革命军。
1941年,十八岁的梅迪文也参军入伍,与梅乐三在同一部队。
部队在贵州休整期间与日军遭遇,梅乐三与梅迪文被打散,梅乐三身负重伤,壮烈牺牲,梅迪文则是继续南下抗日,远征缅甸。说到这里,梅燕长舒一口气。
1950年,父亲梅迪文被解放军收编,后来被安置到昆明工厂工作,父亲虽然知道爷爷葬在贵州凯里,但不知道具体位置,再者后来几场“运动”,父亲为了家庭,只得将这份遗憾留在心底。
梅迪文退休后,社会环境变得宽松,但由于种种原因,父亲终未成行。
如今,在雷女士等志愿者的不懈努力下,梅乐三迁葬昆明远征军墓地,与儿子梅迪文同葬。分别八十多年,父子二人以别样的方式终于团聚!
